编者按: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在庄严典雅的东师校园内,矗立着一尊尊人物雕塑,他们是皇冠真人注册(China)官方网站各相关学科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他们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曾长期引领和推动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国内外学术界拥有广泛影响。现开辟“文蕴东师·致敬大师”专栏,进一步彰显老先生们的大师风范、学术品格,引导广大师生见贤思齐,营造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
陈元晖,中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1913年9月18日,陈元晖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县城头村。小时生活贫困,在本村上小学,后来到本县龙田融美初级中学上学,于1930年入福州师范学校读书,1933年毕业后在福州实验小学当三年教员,积累了三四百元钱,他就去考了福州的协和大学,以后又到南京考了中央大学,于1936年进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进入大学后,他立志苦读,博览群学,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京市学生救国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还参加了两个进步组织。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轰炸南京,中央大学遭到破坏,师生离散,不久学校便迁往重庆。1938年中央大学成立了地下党支部,陈元晖经党支部的第一任书记孙运仁介绍,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两个新的进步组织的负责人之一。1939年,陈元晖任党支部书记。他在中央大学临毕业的前夕,由于学生复兴社告密,进步同学遭到逮捕,组织通知他即刻撤退到延安。
陈元晖于1940年到达革命圣地延安之后,先被分配到青年工作委员会宣传部工作。不久又调他专任《中国青年运动史》的编辑,后来他又被调到青年干部学校教务处工作。1941年延安成立中央研究院,他到教育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陈元晖在工作期间,为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理论建设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投身革命 情系教育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元晖随党校校部队伍转赴东北。由于路线受阻,他被分配到晋察冀边区银行研究室工作八个月。1946年11月他从张家口抵达哈尔滨,被分配到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任秘书。1947年成立哈尔滨大学,调陈元晖任副教务长,兼该校社会科学院教育系主任和实验小学校长,并亲自为教育系学生讲授教育学课。1948年春吉林市解放,东北大学(皇冠真人注册(China)官方网站前身)从佳木斯迁至吉林市。1949年东北大学又从吉林市迁至长春。陈元晖被调到该校任教育问题研究室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并为历史系讲授中国革命史课。
1950年东北大学改校名为皇冠真人注册(China)官方网站。校长张如心鉴于学校性质改为高等师范院校,提出要在教育问题研究室的基础上筹建教育系,请陈元晖负责筹建工作。陈元晖认为,“先办好中学,才能办好大学的教育系”。因此他向张如心校长建议,“先让我办一所附中,然后再办教育系。”张如心校长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2月决定他任附属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全面负责附中的筹建工作。陈元晖首先组建教师队伍,亲自在长春市三中选拔了一批较好的教师留校继续任教,又从大学各系抽调了部分优秀在校学生来附中任教。陈元晖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十分重视教育理论学习,要求教师不要“墨守成规”,应当既有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又要有创造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他曾组织全校人员学习凯洛夫《教育学》,曾多次亲自为教师、干部作学习辅导报告,激发了教师钻研教学、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为附中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陈元晖在主持附中工作中还非常重视教育实验研究工作,他要求各教学组和教师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在教材、教法和学生的思想、知识及学习水平方面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经全体师生共同的努力,附中具有实验中学的性质,是师范大学学生教育实习的基地,成为一所崭新的中学。
1951年,东北师大成立了教育系,由陈元晖兼系主任,并主讲教育学课。他特别注意基础学科的建设,即强调要把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史课教好。1953年大学决定成立研究部,文科几个系举办研究生班,他主持了教育系的研究生班,并亲自为研究生讲课。经一年半的专业学习,毕业后部分研究生留教育系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其余研究生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分配到华南师院、华中师院、西南师院、西北师院、西安师院、安徽师院等高等师范院校任教。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各院校的教学骨干,有的做了行政领导干部,他们为高师院校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陈元晖于1954年从东北师大调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任教育编辑室主任。1956年他参加了由国务院科学发展计划委员会主持的12年科学发展规划的起草工作。规划制定后,成立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他参加了筹备工作,并任研究员。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3个研究组,陈元晖参加了其中教育史组的研究,即解放区教育史。1961年,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辑机构成立,他先在哲学组工作,后调到教育组任组长,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
由于陈元晖在大学读的是心理学,他也参加了心理学会,任常务理事。学会出版《心理学报》,他任常务编委。后成立了教育心理研究委员会,他被推选为主任,负责介绍教育心理学和美国的机器教学等专题。他先后召开8次学术报告,着重讲了“教育学研究的若干问题”“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批判的几个问题”“现代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教育观——教育即生长”“思维及其研究方法”等专题,在全国教育心理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对当时的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陈元晖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事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研究工作。1964年3月,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在长期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上致力于哲学研究工作。不久他参加了全所毛主席著作学习会,并担任组长。1964年底,全所参加农村“四清”,1966年,“四清”尚未结束,学部要求回京参加“文革”,他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并被追查历史问题。后经过调查澄清了多年的所谓历史问题,1971年返京,先在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室工作,后任该所顾问。1981年6月,陈元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教育)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文化书院委员会委员。1982年陈元晖主持筹建了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任第一任会长,后任顾问,还兼任《社会心理研究》杂志主编。1983年2月,国务院批准陈元晖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教授。1983年离休后,他以更高的政治热情,一面从事学术研究,一面培养博士研究生。
潜心治学 著述丰厚
陈元晖在革命队伍中始终是一位学者、教育家。尤其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始终关注人的成长发展与教育培养问题。教育学是他一生研究的重点,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在1930年秋季进师范学校开始学教育学,到现在已过去了一轮甲子,到1990年整整60年。以后在中央研究院教育研究室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也是以研究教育学为主。”实际上他在教育学、哲学和心理学方面都留下了丰厚的著述。
在教育学方面,他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他着重教育学理论研究,代表作有《教学法原理》和《中国教育学七十年》。《教学法原理》于197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5章,近10万字。综观全书,他力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武器,结合其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体会,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学中的诸多问题。这在当时对于初学教育学理论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不失为良师益友,对于普及教育学理论知识曾起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教育学七十年》发表在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陈元晖在这篇长文中,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教育学70年的历程进行了一次冷静而客观的整体检讨。他从唯理论到经验论,从苏联教育学的引进到“文革”后西方教育思潮的传入,对中国教育学70年的发展作了历史的评述。此外,他还发表了《“人才学”还是教育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来进行课程改革》《中等师范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学不是记问之学,而是使人聪明之学》《科学与教育》《“一般系论”与教育学》及《教育实践与教育科学》等多篇论文。
第二,陈元晖注重中国古代教育遗产的挖掘。他认为“新教育学”应该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著作,是自己的两千年宝贵经验的结晶。《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他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开拓之作。书中论述了书院制度的起源及其沿革,指出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制度,它为封建社会培养后一代的工作提供了一套办法。他更为推崇的是《学记》一书。他认为《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12个字中,“道”与“牵”是对立的,“强”与“抑”是对立的,“开”和“达”是对立的,三对对立的东西组成一个教学论,这既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法,又概括了教育原则和方法。他曾拟定了一份《〈学记〉教育思想研究》一书的撰写提纲,但只写出了部分书稿,便与世长辞了。此外,陈元晖还撰写了孔子教育思想研究系列论文,有《卓越的教育思想家一孔子》《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的美育思想》等,对所论及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学术见解。
第三,陈元晖重视对西方教育思潮的评价与批判。他从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研究杜威的教育思想,50年代中期就发表了研究与批判实用主义哲学及教育学的专著。他在《文集》自序中说:“我对实用主义的批判在1941年就有。1941年延安成立中央研究院,我进院在教育研究室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当时我写了《杜威批判》一书,5万多字。1956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一书,就是《杜威批判》一书的扩充。”在该书中,他揭露了经验主义的缺陷,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教育的虚伪性。此外,他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一书中,还细致地分析了种种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影响的现代中国教育运动。
在哲学研究方面,陈元晖深有体会地说:“教育学不是记问之学,而是使人聪明之学。”他毕生关注的主题就是如何提升教育学这门“使人聪明之学”的学科发展水平,从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新质的创造及民众素养的提高。他在研究教育学中非常强调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观念及方法,以丰富教育学自身的营养。他认为哲学和教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行业”,而是“同行”。
陈元晖对哲学的研究开始于大学时代,曾广泛涉猎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以及一般系统论等知识领域。由于他精深的哲学素养使他观察教育与心理问题时高屋建瓴,而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又深入了他的哲学研究。他的哲学研究重点在于对西方种种经验主义思潮如马赫主义、实证主义及实用主义进行学理上的批判。他一方面运用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采用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又浸透着康德的批判理性精神。1982年他曾构思已久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论康德的时空观》终于面世。他研究哲学开始是从批判杜威实用主义入手,到60年代便转入对马赫主义与实证主义的研究与批判,深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他先后发表了《列宁和自然科学——纪念列宁九十诞辰》《马赫主义批判》《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批判》《论王国维》等10余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论著。
心理学在陈元晖的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接受的是规范的心理学,但他的工作环境缺乏实验室这一类实验研究的条件,因此他在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最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忽视心理学的研究。他对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三类:第一,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学,写有《心理学的方法学》一文;第二,有关西方心理思想的评价及其在中国心理学重建中的地位问题,代表作有《论冯特》以及《皮亚杰论儿童的逻辑思维》;第三,有关社会心理学的问题,著有《论儒化》等。
1960年,在中国心理学界盛行极左思潮的历史背景下,他以一个正直学者的勇气发表了长文《心理学的方法学》。1963年,他发表了《皮亚杰论儿童的逻辑思维》一文,公正地评价了一位资产阶级学者对于儿童心理的卓越贡献,以及皮亚杰把数理逻辑移植到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这篇论文是我国心理学家研究皮亚杰的最早的文献之一。1972年在心理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他出版了“文革”后我国心理学界第一本专著《论冯特》。在这本具有思想解放意义的著作中,他概要地回顾了西方心理学诸多流派的嬗变,公正地评价了哲学上的马赫主义者冯特在科学的心理学史中的地位及其对心理学的贡献。1990年,陈元晖的《论儒化》面世,他呼吁重建中的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应该汲取多学科的营养,努力尝试把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及方法借用过来,以丰富社会心理学的品格。在这之前,他还发表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心理学》《从克劳塞维茨的<论战争>看心理学在战争中的作用》等论著。这一切都对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92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元晖文集》(上、中、下3卷)110余万字,便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当陈元晖继续为教育事业作奉献时,不幸因长期的肾病导致心衰,于1995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陈元晖一生对人民教育事业忠贞不渝。他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和取得的光辉业绩,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典范,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永远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