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桐生(1901-1985),字茂萓,教授,满族。1901年生于河南开封。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任皇冠真人注册(China)官方网站生物系主任、名誉系主任,吉林省动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长春市委副主任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傅桐生自幼好学。由于家境贫寒,1917年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公费的开封第一师范学校。在校学习十分刻苦,而且酷爱文学和京剧艺术。他博览名著,练得一手好字。1922年毕业后,在开封市第一小学任教。这时,傅桐生的表姐夫、我国动物学界先辈、中国动物学会发起人秉志先生,已获得理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从美国回国两年,立志开创和发展我国的生物科学。在秉志先生的启迪和影响下,傅桐生对生物科学,尤其是动物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3年,他到河南中州大学生物系任助理员,边工作,边学习。1925年,他到南京东南大学秉志先生创办的生物系任助教,后来又在河南大学生物系任助教。
有一年,主讲教师在讲到原生动物之前,让他准备标本。但是没有人告诉他到哪里去采集,又如何培养。于是他先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反复琢磨,最后终于采到了讲课所需要的全部标本。他深有体会地说:“这样学得的知识永远不会忘记!”1931至1933年,他获得在河南大学生物系学习的机会,他便边学习,边工作,兼做河南省博物馆动物部主任,用得来的薪水支付学习费用。不仅如此,这项工作为他的学习和以后的研究工作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了广泛地搜集标本和资料,他跑遍河南境地,爬嵩山,越伏牛(山),去信阳,走百泉,同时还到过江西境内,取得很大成效。学习结业后,他在秉志先生创建的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任研究员。1935年,由秉志先生推荐,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资助下,他考取了法国巴黎帝雄大学,攻读理学博士学位。为了赴法学习,他节衣缩食,请一位法国人做家庭教师,学了两个月法文便通过了。在留学期间,他随导师巴利士教授到法国各地观察鸟类。由于他学习努力,加之赴法前动物学基础打得较牢,所以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深得导师的器重,1936年带他参加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鸟类学术讨论会。他最后以《Oiseau-xduHo-Nan》(河南鸟类)论文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毅然回国 潜心治学
傅桐生热爱祖国。1937年,36岁的傅桐生没有被外国的金钱及显赫的社会地位所诱惑,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当时正被日本侵略战争的硝烟笼罩的祖国。回国后他先在江西淡水生物实验所任主任,一年后到河南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时东北被日本强盗掠夺式统治14年,奴化教育14载,接着又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3年摧残,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教育事业都很落后。百业振兴,教育为本。解放初期的东北亟需人才,所以从关内招聘大批教授、讲师。傅桐生为了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惜离开家乡故土,应聘到东北大学(皇冠真人注册(China)官方网站前身)生物系任教授兼系主任。当时的生物系系址是伪满洲国的新京医科大学,除残存一些动物和植物标本外,几乎是座空楼。他来到后,满腔热忱地为尽快建设起生物系而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亲自到全国各地去购置仪器、设备和必要的标本。为保证教学质量,他很注意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与提高:一是耐心地指导青年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提高;二是积极倡导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出国或到国内其他院校进修。有时为送一名教师外出学习,他甚至亲自找校长商谈。另外,他本人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由于他学识渊博,教法讲究,课讲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了更快更多地培养动物学教学和研究人才,1957年他举办了一期脊椎动物学研究班,请苏联哺乳动物学和鸟类学专家库加金教授讲学。1959年又办了一个脊椎动物学进修班,培训一批大专院校师资。1962年,他又通过选拔、考试录取了两名我国第一批正式研究生。
投身科研 矢志不渝
傅桐生很重视科学研究,他一贯主张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一定要搞好科学研究;反过来用科学研究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二者相辅相成。他认为科研成果——论文、著作是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志,所谓“硬头货”。要搞好科研,必须有较坚实的外文基础,因此,他非常注意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为了培养人才,他把教师送到有关单位专门学习外语,对他的研究生也是首先强调外语学习,他的研究生毕业时,第二外语都能达到阅读专业文献的程度。他本人也是积极刻苦地搞科研。为了查清吉林省的动物资源,自1959年起,他就带领教研室教师、进修教师和学生,东登长白山顶,西进荒漠草原,中踏丘陵台地,广泛收集标本和大量第一手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长白山自然资源的调查研究,以便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傅桐生深深理解这一点,因此,自1962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建立起,几乎每年他都去那里工作一段时间。野外工作是十分艰苦的:穿越原始森林,晨露打得半身湿;宿营松江源头,潮气浸身透骨凉;夏秋各种吸血昆虫拼命叮咬……白天工作虽然很疲惫,夜里却往往通宵不寐。
在基本弄清吉林省及长白山动物资源的情况下,他又考察了大小兴安岭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共采集几百种、上千号标本,积累了几十万字的宝贵资料。然而,正当他领导着生物系师生在教学、科研方面大出成果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降临了。傅桐生首当其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最后被下放到农村。那时他已年近花甲,身边无人照看,唯有老伴相依为命……由于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折磨,他疾病缠身。
1973年,美、日等国趁我国动乱时期教育和科研都处于停滞、混乱状态之机,扬言要编写《中国动物志》《中国植物志》和《中国昆虫志》等。周总理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责成中国科学院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在广州召开“三志”编写会议,决定组织老中青专业人员又快又好地写出我们自己的志书来。傅桐生收到了邀请信,看到要编写“争气”书,他凭着对祖国、对人民一颗赤诚的心,一切怨恨全都不计,要把有限的余生献给人民。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拖着年迈多病的身躯,热情饱满地飞往广州,参加了会议,领回了任务——主编《中国动物志·鸟纲》第14卷(文鸟科与雀科)。为保证编书质量,除周密地指导助手去全国各地搜集资料和进行必要的野外考察外,还亲自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查阅文献,核对标本。年已76岁高龄的傅桐生,每天两次手拄拐杖,步履艰难地走行千余米,攀登动物所的4层楼,整整持续30多天,直到圆满完成预期的任务。
傅桐生无论是在研究单位工作,还是在高等学校教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他不仅传授渊博的知识,而且还以身作则地传授严格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他有较深的科学素养,尤其精通鱼类学、鸟类学和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研究工作触类旁通。他非常注重研究方法,他谆谆教导学生,学精了一种研究方法则一通百通。所以无论是搞哪一专业的,只要与他接触,向他求教,都会受益匪浅,得到启迪。他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发表每一篇学术论文都很审慎。比如在黑龙江考察时发现了震旦鸦雀(Paradoxonisneudei)这一新纪录,并且对其生态也作了观察。当时,这一发现填补了世界鸟类研究的空白。可是文章写好后他迟迟不发表,仍继续查阅文献,唯恐有漏洞,结果被苏联专家抢先发表了。从文章上看出,他们观察到该鸟的时间较傅桐生的晚半年之久。这件事已成了我国鸟类学研究史上的一大憾事,至今同行专家们提起这件事仍感到非常惋惜。
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对所培养的研究生,在工作和学习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但在生活上则关心备至,亲同父辈。他平易近人,热情诚恳,受到他教益的人,无不称他为纯朴敦厚的师长。他热心无私地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鸟类学工作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鸟类学家,人们称誉他是我国四大著名鸟类专家(通称“四大鸟”)之一。他的学术造诣很深,科学研究成果累累。早期著作有《百泉鱼类志》《开封鱼类志》《信阳鱼类之研究》《江西鱼类志》《河南两栖类志》《河南爬虫类志》《QiseausDuHo Nan》(河南鸟类)《伏牛山鸟类习性之研究》及《嵩山松鼠类志》。1973年后,他主编了《中国动物志•鸟纲》第14卷、《吉林省脊椎动物志》《长白山鸟类》及《鸟类分类及生态学》。他还撰写了《长白山鸟类区系的类型及其分布》《吉林省鸟类地理分布》《吉林省动物地理区划》,以及世界级濒危物种《栗斑腹鹀的分布及其繁殖习性》等多篇很有影响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