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自建校以来,汇聚了一大批勤勉治学、倾心从教的大师,在他们身上,东师人为师从教的优良传统得以代代相传。时值教师节期间,我们将校报对6位荣誉教授的采访分两期转载,与大家一同分享先生们为人、为学、为师、为事的故事,聆听他们对青年一代的寄语,共同感受东师精神。
朱寰先生的“三为”之道
何谓教师?我认为教者,教书育人也;师者,为人师表也。教师有三为,就是在为人、为学、为师这三个方面要给学生树立榜样。
首先说什么是为人之道。我认为为人之道主要指个人的品德修养。在我看来,个人品德修养最根本的是政治品德问题。我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爱人民,心甘情愿为国富民强贡献力量,因此生活就有了目标,工作就有了动力,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有了标准。我决心
做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我对为人之道的理解。
其次谈什么是为学之道。治学的根本在读书。而人们常说:“治学之道,贵乎严谨。”何谓严谨,据我体会,严谨主要体现在读书、思考与创新之间。读书有爱读与不爱读、会读与不会读之别。读书已成习惯者,才是真正爱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算是爱读书。怎样才是会读书,这里边大有学问。读书不仅要与思考结合,还必须与提出问题结合。学而不问等于未学,读书要用分析批判的眼光来读。我认为做学问首先须了解本学科领域的高峰,必须立志登上它的峰顶,这样才能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最后谈什么是为师之道。师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在老师。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诲人不倦,师道必严。老师的严格要求是建立在最大爱心、耐心和信心的基础上。教师尊重学生,学生肯定会更加尊重老师,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教师爱学生,有爱才有教育,不爱学生就做不好教育工作。受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好学生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必须做长期努力。师生双方以诚相待,以心灵进行沟通,才能做到言传身教。教师教好课是爱学生的最高表现。教师教学生,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具体知识,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掌握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我想,这才是为师之道。
王荣顺先生的学习观
我从念大学开始,至今已有几十年时间了。期间,我念过大学,参加过进修班,也到国外学习过,一句话——念过不少书,学到很多知识。但回想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繁杂问题,常常都不是在课堂上学过或是在课本中讲过的,解决它们要靠自己的再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解决。
不谈具体的学习方法,只谈观念的更新,因为它是更重要的。学习就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老师讲学生听,学习数理化或文史哲等专业知识,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基本的。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大学生除学习大量老师传授的知识外,还要十分注意培养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将使你受益终身。要学会学习,不能单纯的教一学一,教二学二,要尽快适应从中学应试教育到大学自主学习的转变。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成果,形成了知识的海洋,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短短的若干年内通过课堂学习而完全知晓并加以应用的。而且,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实践对他们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绝不会按学校培养的“模子”一成不变地来要求。要适应这种变化的多样性,就得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适应。
当然,学会学习的能力与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是离不开知识基础的,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谈不上能力。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打好基础,学习好最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面要宽广一些,太窄是不行的,所以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或“通才”教育是必要的。这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当今已十分令人吃惊的发展速度。在国外,有些大学毕业生,甚至是博士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他们所学的专业完全不搭界,即走上了非专业性或非学术性工作岗位。虽然如此,由于他们在大学打的基础好、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强,他们中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仍然是很出色的,仍然可以适应市场多变的需要。所以,学会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用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陈才先生的成功秘诀
我并不算聪颖,也没有什么天赋可言。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学与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很不完整,学习、研究实属先天“发育不良”。但是,经过长期实践,我对伟大思想家卢梭提出的“勤奋就是天才”的哲理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的论断深信不疑。
我时刻看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认识到只有加倍努力,下笨功夫,用勤奋加认真的顽强毅力与科学态度,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我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在这块沃土上耕耘了几十年。对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助教班和骨干班学员的每一堂课和每一次讨论,我都认真对待,通常要付出5至10倍的精力去备课,力争使每一轮课都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每节课都能增加新内容。几十年来,尤其是文革以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事业中去,多年来一直放弃了节假日和休息日。除了事业外,我别无所好,也不会休息。
上个世纪,我曾作为新中国向苏联选派的留学研究生中的一员,在世界文化名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接受了四年的严格规范的科班训练,就读于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列宁格勒大学,师从苏联著名地理学家伏·米·切德尔金教授门下。毕业后,我回到东北师大,从事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这期间,在教学方面我在国内外首次开设“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在科研方面,我牵头的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研究方面,始终处于先导地位,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知名度。这些都是多年来勤奋与认真所给予我的回报。正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我越来越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科学并非高不可攀。在区域经济地理学科学研究方面,我们在国内外具有发言权,我国在许多学科领域完全可以走到世界前列。只要认准方向并坚持不懈地努力走下去,就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
现在,我虽已耄耋之年,但仍要继续拼搏下去。我们这一代人因历史原因,尤其是被文革贻误不少时间,深感时间之宝贵,唯有加倍努力,勤奋而认真地对待事业,才能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份职业。
(摘自《东北师大校报》)